摘要:本文從朔黃鐵路綜合網絡管理系統(INMS)中接入網技術應用角度出發,闡述了接入網的接口配置,及在朔黃鐵路綜合網中所起的作用,并對接入網的功能和業務作了簡要分析,最后分析了接入網未來的發展趨勢。
關鍵詞:接入網 綜合網絡管理系統(INMS) 數據配線架DDF
一、接入網定義
接入網由業務節點接口(SNI)和用戶網絡接口(UNI)之間的一系列傳送實體(如:線路設施和傳輸設施)組成,為通信業務而提供所需傳送承載能力的設施系統。
SN(業務節點)是提供接入到各種交換或非交換通信業務的網元。SNI(業務節點接口)是提供用戶接入到SN的接口。UNI(用戶網絡接口)指的是終端設備與應用接入協議的網絡終端之間的接口。
二、接口配置
窄帶SDH接入網(用戶終端接入速率均在2Mbit/s或2Mbit/s以下)由局端機(COT,Central Office Terminal),傳輸設備,傳輸線路(一般為光纖)和遠端機(RT,Remote Terminal)組成。目前傳輸設備廣泛采用155Mbit/s或622Mbit/s速率的SDH
光通信設備。局端機和遠端機的結構取決于接入網和本地交換機的接口,目前有兩種接口方式。
(1)POTS接口
傳統交換機只提供POTS接口(即模擬用戶接口或Z接口),故要求局端機的用戶接口具有模擬用戶話機的功能,也就是說從光纖傳輸下來的遠端用戶數字信號必須由局端機提供數模轉換才能接入交換機POTS接口。
(2)V5數字用戶接口
由上述可見,利用交換機的POTS接口接續接入網,其接口電路非常復雜。若能將交換機的用戶接口與中繼接口一樣建立在E1接口基礎上,則可直接映射進入STM-1幀,從而省略掉交換機的用戶電路與局端機的用戶接口電路。為此,ITU-T于1993年提出了交換機與接入網的專用接口——V5接口。
這次調研的肅寧北所使用的華為交換機就采用了V5.2接口,它支持1~16條2048kbit/s鏈路,并對每條64kbit/s話路動態分配時隙。接入網采用UTStarcom的AN2000接入網設備,由Netman網管系統通過Ethernet接口對其進行管理。
三、接入網在朔黃鐵路綜合網中的地位和作用
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出,接入網作為綜合網管系統的一個子系統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它把從干線光纜經由傳輸網下來的網絡業務通過中配柜和引入架進入到地區電纜/干線電纜,繼而提供給用戶;接入網經DDF與交換網通過V5接口進行相連。
接入網設備,物理上一方面體現為機房內機架、機框、機盤等物理設備的組合,邏輯上另一方面體現為SNI或UNI接口結合而成接入網中的網元設備,同時體現為接入網中的傳輸部分的網元設備。在此所談到的接入網一般地說它包括纜線設施和傳輸設備,可含復用、交叉連接等傳輸功能,還有與UNI有關的用戶端口功能、與SNI有關的業務端口功能以及核心功能(如集線、電路仿真和通路選擇),這些功能分布在OLT(光線路終端)和ONU(光網絡單元)中。
四、接入網功能
接入網子系統實現拓撲管理,配置管理和性能管理功能。在綜合網絡管理系統用戶操作界面上,我們通過對顯示的拓撲示意圖,對拓撲圖進行操作;拓撲管理功能包括拓撲顯示、拓撲監視和拓撲圖操作三類功能。配置管理包括了物理資源的配置和邏輯資源的配置管理,其中邏輯資源配置包括了對V5接口的配置和用戶端口的配置。性能管理包括E1端口的統計和協議層統計。
五、接入網業務
接入網系統由接入系統,傳輸系統,物理介質三部分構成。接入系統負責業務的接入,承擔接入網建設;傳輸系統負責業務的承載運送;物理介質負責用戶的接入。三部分是有機組合的。接入系統具有設備屬性,通常接入設備分為局端設備和遠端設備。其主要功能是:局端設備負責業務網業務接口的接入,遠端設備提供相應用戶業務接口接入。
從業務上考慮,接入網提供了不同的用戶接口滿足不同的業務需求,除自動電話接入以外,肅寧北也通過接入網提供了音頻2/4線和2B+D通道,像光纖在線監測系統,氣壓監測系統,紅外軸溫監測系統和遠動監測系統都是通過接入網提供的音頻通路與各車站建立聯系的。
下面我們通過對自動電話業務原理的簡要分析,對肅寧北接入系統進行進一步理解
上圖中FXS板提供自動電話接口,遠端的自動電話通過地區電纜,經中配架接入此接口,此接口的主要作用是完成自動電話模數轉換,便于光纖傳輸,再經E1板通過DDF架與傳輸網相連(傳輸網為每個車站分系統都分配了2個2M帶寬,通過遠端分配給不同業務通道),最終接至肅寧北COT1的某E1板口;COT1再由其他E1板通過肅寧北DDF架連到交換機V5板上,實現遠程自動電話的接入。(注:這里只是一個從自動電話接入網角度分析的簡單示意圖,不能代表整個通信系統)。
因為音頻2/4線業務和2B+D業務的具體情況和自動電話業務基本相同,這里不再介紹。
六、接入網技術發展趨勢
縱觀接入網技術,多元化、業務
綜合化、寬帶化是當前技術發展的方向,接入網的共享性、安全性、不對稱性、可擴展性和高生存性趨勢日趨明顯。市話銅纜向xDSL技術方向發展;光接入從窄帶DLCS和PON,向采用寬帶SDH有源光接入和ATM無源光接入技術方向發展,基于以太網的寬帶接入技術正在得到廣泛應用;作為接入使用的衛星系統將向數字化、多業務、與因特網技術融合的方向發展;無線接入技術將向高頻段、數字化、寬帶化方向發展。
隨著社會和技術的進步,信息技術發展的大趨勢是電話、計算機、電視三種技術、產業乃至網絡的融合,即三網合一。它表現為業務層互相滲透交叉,應用層使用統一的通信協議,網絡層互聯互通,技術上趨向一致。在這種大潮推動下,接入網的發展目標是建立一個全業務接入網(FSAN),它不僅能支持窄帶、寬帶以及交互式寬帶業務,而且還能支持目前尚未定義的一些新業務,將各種應用性技術融于一網,以滿足用戶的各種業務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