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4G 手機應用 競爭情報 賽立信 三大運營商
摘要:3G時代的應用環境遠遠滿足不了用戶需求,3G網絡負荷亦未飽和。筆者預測4G時代有哪些應用的可能。提醒運營商在4G網絡高速時代,應該提前做好部署,引導技術創新的應用,使流量經營有突破。
眾所周知,中國移動對4G牌照有著最強烈的意愿,受困于TD-SCDMA產業鏈的不成熟,它在3G時代顯得有些力不從心。于是早在2011年,中國移動便開始布置TD-LTE試驗的建設,并在4G牌照發放后率先開始商用,根據移動的數據顯示,其4G網絡下行理論峰值速率約80Mbps、上行峰值速率約20Mbps,較之于TD網絡的體驗有著質的飛越。
其它兩家運營商受限于資金狀況和3G時代的紅利,并無太大的動力進行4G網絡建設。面對中國移動兇猛的4G攻勢(2014年底建設50萬個4G基站,銷售1億臺TD-LTE終端),中國聯通則是采用了3G阻擊4G的策略,通過對現有3G網絡升級至雙載波HSPA+,下行峰值達到43Mbps,為現在的3G用戶提供媲美4G 速率的網絡服務,中國電信則仿效當年移動的經驗,通過提供同樣是TD-LTE制式的數據卡,MIFI無線網關等產品切入4G市場。
回顧三家運營商對其4G的宣傳口號,不難發現都是在突出“快”的概念(上面提到的峰值數據一再被提到),強調高速移動寬帶這一優勢。所以不難看出,對于4G業務經營,三家運營商的戰略重點仍將是3G時代的流量經營,相異的只有速率上的差距。然而,玩4G就真的是像武功世界那樣“為快不破”嗎?僅靠3G時代的應用環境(僅有視頻這項應用對速率有相當的要求),回收高昂的網絡建設成本有多靠譜?
賽立信通信研究部認為,無論是3G時代還是4、5G時代,流量經營的起點都是在于技術應用的需求,網絡建設只是起到促進需求釋放的作用。試想一下,假如沒有喬布斯發明的iPhone、iPad以及背后的整個生態,僅靠諾基亞經典的物理鍵盤手機、塞班系統的手機軟件生態,3G時代會延后多少時間才降臨。
打個比方,2G是鄉間小路可以通人,3G是水泥路可以走車,4G則是柏油國道,可以當高速用。道路出現擁堵的狀況,進行道路拓展是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然而卻不意味著當我們把所有的道路都修成了雙向8車道,車流就一定會隨之增加。因為車輛的保有量是由市場需求決定的,而不是由負責修路的部門來負責(只是起到釋放的作用)。
參考其它國家電信業發展的歷程,4G時代的來臨是建立在原有3G網絡負荷面臨飽和的情況下進行的演化。反觀國內,三大運營商的總流量與戶均流量仍在節節上升,距離流量經營的臨界點尚有一段距離。
假如所有的用戶都只是使用微信、微博、QQ等社交應用,或者進行網頁瀏覽,那樣3G網絡就基本能滿足,4G網絡只是補充,5G更是遙遙無期。4G時代呼喚更多的殺手級應用,反觀現在的許多應用場景都集中在娛樂方面,其它領域的寥寥可數。另一方面,對于高端客戶(如商務人士、社會中產)而言,他們擁有大量的娛樂資源供應(所以并不依賴手機找樂子),而且他們工作繁忙,反而對能幫助其工作的應用需求會更多更大,導致對手機終端的數據需求暫時未如運營商所估計的那樣,其移動數據消費水平并未反映其經濟實力。
在4G時代甚至未來,終端的主體肯定不只手機跟平板,將會出現在更多的載體之上,如智能硬件。此外應用的場景也將擴展到教育、醫療、汽車等方面。只有對數據流量、上下行速率有更高的要求,才能促進移動寬帶網絡的進一步擴張、升級,把“管道”給填滿。更重要的是,當應用場景接入到工業領域之后,運營商將會獲得更多優質、長期的客戶,從而提高公司的ARPU值。接下來就讓賽立信通信研究部為大家訴說有哪些應用的可能。
在2014的CES(Consumer Electronics Show)中,我們觀察到在操作系統、傳感器和云計算的進化支持下,越來越多的應用、硬件和服務已經圍繞著手機生長起來。例如,有一家叫Bounce Imaging的公司推出“探險者(Explorer)”相機,此產品使得救火隊不必親自進入危險的區域,救援人員只要把棒球大小的Explorer扔進建筑或封閉空間內,就能拍攝危險現場的快照。這個產品可以理解為一個會行進的攝像頭,其配備了加速器、陀螺儀和溫度傳感器等。它收集到的數據可在不到3秒的時間內傳到手機或者平板上,讓人們進入這些危險區域之前就能對其中的情況有所了解。
自Google Glass面世以來,可以穿戴設備這個概念就一直火熱,但目前發展較為順利的僅有運動、醫療領域,它們都是通過傳感器監測個人的各種生命特征,及時反饋。有一家叫Netatmo的公司推出其June手環,其通過收集紫外線強度和皮膚吸收日曬的數據協助女性進行皮膚管理。另外,一家名為Fibit的公司推出的健康手環,聚焦于睡眠的質量,通過記錄各種的相關指標來幫助人們改善睡眠質量。
谷歌還聯合了通用、本田、現代、奧迪四家汽車企業組成了開放汽車聯盟”(Open Automotive Alliance),并為汽車廠商提供開源的Android系統,配合谷歌自行研發的(自動駕駛技術),以后或許我們能擺脫自己開車,電腦將把我們送到任何的地方。
未雨綢繆,方能把握先機,這一波技術浪潮雖然還沒大規模工業應用,但技術已漸趨成熟,假以時日必能有所成就。蘋果公司開始讓許多的電信運營商失去其在2G時代的主導地位,淪為管道,在下一波來臨之前,運營商應該提前做好部署,孵化相關技術企業,引導技術創新的應用,這樣才能實現彎道超車,奪回控制權。(賽立信通信研究部 劉智亮)
【歡迎與賽立信通信研究部作者探討您的觀點和看法。賽立信研究集團旗下,廣州賽立信商業征信有限公司通信研究部,為通信行業客戶建立常態化競爭情報監測機制擁有豐富的經營,提供的研究服務包括周報(反映競爭對手市場動態為主)、月報(反映競爭對手經營情況和競爭形勢)、季報(研判競爭對手下一階段部署)、專題報告(研究當前熱點工作)等。為通信運營商制定和靈活調整市場營銷策略、競爭戰略提供有力的參考依據。文章聯系:E-mail:
2427205941@qq.com;電話:020-22263621。更多競爭情報文章,請登錄賽立信競爭情報網:http://www.sinoci.com.cn】
版權聲明:任何個人及媒體在轉載本文請注明來源于賽立信競爭情報網
http://www.sinoci.com.cn,本文鏈接:http://www.sinoci.com.cn/?thread-17319-1.html。應署明作者單位及姓名。引用本文部分內容時請署明作者單位及姓名(最好有文章標題),引用本文數據資料時請注明數據表格引用自賽立信通信研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