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虛擬運營商 盈利模式 競爭情報 賽立信 通信競爭情報
摘要:虛擬運營商所擁有的競爭優勢和議價能力較為有限,如何建立適合自身的盈利模式將成為市場突破的關鍵。本文從基礎通信業務盈利模式、互聯網增值業務盈利模式、業務融合盈利模式三方面探討虛擬運營商的盈利模式。
繼國家工信部向十九家民營企業頒發虛擬運營商牌照后,這標示著民營資本進入通信行業又邁出了關鍵的一步,在緊鑼密鼓的準備之后,預計從今年4月份開始,虛擬運營商將陸續推出屬于自己的手機號卡、通信品牌,正式啟動通信服務業務。
十九家已獲得虛擬運營商牌照資質的企業

相比于傳統三大通信運營商,虛擬運營商僅僅是它們開拓市場獲取用戶的補充而已,由于虛擬運營商不得不依附于三大運營商,因此,賽立信通信研究部認為虛擬運營商所擁有的競爭優勢和議價能力較為有限,這就決定了要想在競爭如此激烈的通信行業分取一杯羹,如何建立適合自身的盈利模式將成為市場突破的關鍵。
基礎通信業務盈利模式
虛擬運營商可以提供語音、短信、數據等基礎通信服務業務,它們通過折扣方式(4-7折)從三大運營商購買,然后以一定的價差轉售給用戶。
虛擬運營商想通過這種方式盈利,關鍵看三大運營商所給折扣的高低以及合作方式。
據了解,電信給出的轉售價格大約是四折,且不允許對通信資源自由組合創立新的套餐,而只能銷售電信確定好的現有套餐,這樣而來,虛擬運營商純粹淪為電信的銷售代理,僅僅賺取零差價而已。
聯通給虛擬運營商提供的是“資源池”模式,聯通按目前標準資費的7折將通信資源“批發”給虛擬運營商,即通話每分鐘0.1元左右、流量每兆0.14元左右,虛擬運營商可以將這些資源自由組合成各種創新套餐銷售給用戶。這種方式雖然靈活,但過高的批發價也使得虛擬運營商缺乏強有力的價格優勢,盈利前景堪憂。
不難看出,虛擬運營商通過基礎通信服務可以實現盈利,但盈利前景并不大,而且競爭力不及三大運營商,僅相當于三大運營商的分銷渠道而已,賺取部分價差利潤,這種模式難以讓虛擬運營商長期發展。
互聯網增值業務盈利模式
在十九家虛擬運營商中,有不少是以互聯網業務為基礎的企業,這些企業除了可以為用戶提供基礎通信服務外,還可以在此基礎上,通過自身的互聯網平臺、應用產品等實現后向收費:
例如專注手機游戲的蝸牛移動,可以讓它的用戶下載游戲和玩自己的手機游戲免流量費,以獲取更多的用戶數,然后通過廣告等其他業務創收貼補免費的流量成本。這種“游戲+手機+流量”的經營方式就是對傳統收費模式的顛覆。
連連科技是國內線下移動支付及電子支付服務提供商,除了提供基于語音、短信、彩信、數據流量等移動通信基礎服務之外,還可以通過提供各類移動互聯網相關的便民應用的特色服務帶來額外收入。
華翔聯信的主營業務是智慧城市和車聯網,將圍繞智慧城市構建創新型高端信息化服務平臺,為用戶提供增值服務,以此強化前向收費能力,實現盈利。
透過互聯網增值業務模式實現盈利,關鍵在于虛擬運營商所推出的服務對用戶的吸引力,因此,產品開發、平臺建設、服務內容將成為左右盈利的關鍵要素。
業務融合盈利模式
將自身業務與基礎通信業務進行捆綁融合銷售,將成為虛擬運營商所獨有的優勢所在。
對手機分銷商和零售商而言,可以通過“合約套餐+終端+互聯網應用植入”模式,突顯差異化優勢,達到用戶拓展和增收的目的。
而對國美、蘇寧兩大零售商來說,可以將自己的號卡與自身的零售業務相結合,例如入網用戶可以免費獲得蘇寧(國美)VIP服務、積分等,再通過用戶預存話費贈禮品、話費積分兌換商品、蘇寧易購客戶端流量免費用等一系列優惠服務吸引用戶,這樣既能提升通信業務入網,也能對自身主營業務起到一定促進作用,一舉兩得。
綜合看來,虛擬運營商進入通信行業,可謂機遇與挑戰并存,但想向三大傳統運營商發起大的沖擊亦不切實際,唯有一起攜手,找到真正適合自身的盈利模式,才能實現合作共贏。(賽立信通信研究部 曹先震)
【歡迎與賽立信通信研究部作者探討您的觀點和看法。賽立信研究集團旗下,廣州賽立信商業征信有限公司通信研究部,為通信行業客戶建立常態化競爭情報監測機制擁有豐富的經營,提供的研究服務包括周報(反映競爭對手市場動態為主)、月報(反映競爭對手經營情況和競爭形勢)、季報(研判競爭對手下一階段部署)、專題報告(研究當前熱點工作)等。為通信運營商制定和靈活調整市場營銷策略、競爭戰略提供有力的參考依據。文章聯系:E-mail:2427205941@qq.com;電話:020-22263621。更多競爭情報文章,請登錄賽立信競爭情報網:http://www.sinoci.com.cn】
版權聲明:任何個人及媒體在轉載本文請注明來源于賽立信競爭情報網http://www.sinoci.com.cn,本文鏈接:http://www.sinoci.com.cn/?thread-17319-1.html。應署明作者單位及姓名。引用本文部分內容時請署明作者單位及姓名(最好有文章標題),引用本文數據資料時請注明數據表格引用自賽立信通信研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