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莞育才職業技術學校 廣東 東莞 523420)
摘要:網絡以它廣闊的空間,豐富的信息資源,向學生展示了一個全新的世界,對學生的心理心理健康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但也產生消極的影響,需要興利除弊。
關鍵詞:網絡 心理健康
互聯網作為新一代信息傳播媒體,越來越成為現代人類獲取各種信息的重要渠道,并對人們的工作、生活乃至思想觀念發生著廣泛和深刻的影響并以驚人的速度改變著人們的生存方式、學習方式、工作方式和思維方式。而接受新生事物最快的學生,一直是互聯網絡企業高度關注的熱點人群。據中國互聯網絡中心 (CNNIC)的調查表明,目前學生在中國網絡用戶中占 21%,是上網用戶中比例最大的一個群體。
一、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指的是一種持續的心理狀態。在這種狀態下,個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積極地內心體驗、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夠有效地發揮個人的身心潛力和社會功能。 那么對于學生來說,什么樣才算是學生心理健康呢,即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有哪些呢?
對于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標準國內還無定論,而我覺得我國著名心理學家林崇德的關于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的三標準更合適:
1.學習方面的心理健康。包括個體應該是學習的主體,能從學習中獲得滿足并促進體腦的發展,正在學習中保持與現實環境的接觸,排除不必要的情緒體驗,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2.人際關系的心理健康。包括能夠了解學生間彼此的權利和義務,客觀了解他人,并尊重和關心他人的需要,同學之間能夠積極地溝通,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性。
3.自我方面的心理健康。包括個體要善于正確評價自我,也能通過別人來認識和反思自我,能夠正確歸因,具有適度的自制力。
二、網絡發展特點
互聯網自產生以來用不到半個世紀的時間影響了人類幾百年甚至上千年形成的生活習慣,大大改善了當今人們的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網絡發展速度也日新月異,緊跟世界潮流。截至2009年年底,中國的網民數量已經達到3.84億,網民規模居世界第一,互聯網普及率為28.9%,也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網絡作為大眾傳播媒介之一,與報紙、雜志、電視、廣播等相比,之所以會在近幾十年對人們的生活,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產生如此大的影響是有著其獨特的特點的。
(一) 信息容量巨大,包含范圍很廣。網絡上的信息浩如煙海,包含了政治、經濟、文化、科學、教育、衛生、娛樂、軍事等人類活動的所有方面,而且不受地域條件的限制,同時覆蓋遍布全球的用戶。
(二) 信息傳播和更新的快捷性。這使得網絡可以重大事件發生的第一時間發布信息,網民可以迅速、及時、快捷的了解世界各地剛剛發生或正在進行的事件。比如前一段時間“犀利哥”的迅速躥紅。
(三) 傳播手段多樣化。網絡結合了圖、文、聲、像,又有可自主的控制與保存性。因此,一經成熟,網絡迅速的受到人們的喜愛與追捧,普及化程度迅速提高,給人們的生活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四) 網絡的互動性。傳統媒介大多是單向傳播的,信息由制作者單方面制作發布,用戶只是被動的去接受,即使反饋也帶有很大的滯后性。而互聯網則是用戶之間互相交流的媒介,網民可以自主選擇信息,并作出評價,發表見解,也可以自主制作信息通過網絡平臺與其他人交流。
網絡的發展及其特點使其成為社會中各類群體在未來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學生也不例外,在現代生活中,互聯網已大踏步走入了學生的生活。他們 通過互聯網開闊視野,了解國內外大事,隨時學習各種新知識,但同時網絡的負面作用也會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產生一定的影響。
三、網絡對學生心理健康影響
按照我國著名心理學家林崇德的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的三個標準,我們可以淺析一下網絡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ㄒ唬┱嬗绊 網絡以它廣闊的空間,豐富的信息資源,向學生展示了一個全新的世界,對學生的心理心理健康產生了積極的影,主要表現為:
1: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由于網絡具有內容豐富,信息量大,影響面廣,傳遞快捷,氣氛輕松等特點,所以很多學生“一網情深”。一方面,為了進一步滿足他們對新生事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們必須掌握網絡知識和應用技能,因而,激發了他們對網絡知識和操作機能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由于網絡的開放性和多元化特點,使學生認識和了解了更多更廣闊的新事物、新知識,開闊了認知視野,從而激發了他們的想象與創造能力,促進了心智潛能的開發。 2.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網絡突破了任何組織、民族、國家的限制,成為一種多元化世界,為學生提供了充分展示自我發展個性的自由空間。他們可以不使用自己真實姓名,也看不到個人的年齡、性別、外貌和檔案,個體可以毫無顧忌地扮演自己喜歡的角色,張揚其現實生活中隱蔽的個性,無拘無束地在網上聊天,暢所欲言,而且還可以通過制作個性化的網頁、博客,設置網站、留言板來訪者交流與溝通,增強了自信心,促進個性發展。 3.擴展了學生的交友空間。網絡交友的虛擬性和廣泛性為學生創造了直接宣泄的場所,舒緩了心理壓力,迎合了學生渴望交友而內心閉鎖,渴望獲得真情而又懷疑真情的矛盾心理,對培養健康的心理有著積極的作用。 (二)負面影響 職校生會玩電腦、上網是好事,也是現代社會生活必備的技能,但網絡是“雙刃劍”,它在帶來文明進步的同時,其負面影響也不容忽視。主要表現為: 1.妨礙了職校生誠信品質的確立。遨游在網絡中的人不需要真實的姓名、身份!霸诰W上,沒有人知道你是一條狗”。這句網民的口頭禪反映了網上交際的主要特點——你不僅可以匿名,而且還可以隱藏性別、年齡、種族和社會地位。在這個虛擬空間中,人與人的交往沒有責任,也沒有義務。因此,人潛在的一些不良心理就會得以引發或強化,其中以撒謊最為嚴重。有一位少年網民這樣說:“在網絡上沒有什么話是可信的,你被人騙只能證明你是白癡,你不騙人只能說明你是傻子!闭{查表明,不少中小學生就是從網絡中學會了撒謊,并以此為樂。 2.妨礙了職校生社會交際能力的培養。網絡交友是在虛擬情景下進行,并非面對面交往,這種人機方式的交往影響了學生正常的交往方式,極易產生人際關系的冷漠,產生新的人際障礙,從而阻礙他們的心理健康發展。一方面,網絡交友主要通過文字來進行交流,而交際口才得不到鍛煉,羞怯心理得不到糾正,交際行為得不到規范。另一方面,由于網絡的虛擬性,交往雙方真實的內心世界很難辨別,易受到蒙騙,結果心靈更加封閉,久而久之,導致他們只愿意在網絡上尋求虛擬的人生,而消極地對待現實世界。這對于那些原來就有人際交往障礙但又渴望別人關心、理解的學生來說更是雪上加霜。 3.影響了職校生性心理的健康發育。情欲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天性,由于這一話題的敏感性,由于正常人道德的約束,人們在現實社會很少公開談及,但是網絡的盛行打破了傳統的信息發布渠道,一些色情網站以挑逗人們的性心理,刺激網民的感官為能事,其骯臟的語言、淫穢的畫面、下流的聲響,對處于性萌動期的職校生的吸引力和腐蝕性極大,不少人由此走向心理崩潰的邊緣。據調查數據顯示70%的上網職校生訪問過色情網站,所以網絡對職校生性心理的健康發育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4.引發了職校生崇尚暴力的心理傾向。聲像并茂、新穎刺激的網絡游戲,對學生具有強烈的吸引力和難以抗拒的誘惑力,很多學生無節制的癡迷于游戲之中而不能自拔。而網絡大量暴力游戲的存在,致使一些涉世不深的職校生情感和行為大大強化,形成暴力崇拜,導致他們在生活中也想通過暴力解決一切問題,用暴力達到自己的目的。美國心理學家安德森博士的一項實驗表明:任何人哪怕只是短暫地接觸暴力電腦游戲,也會在短期內出現攻擊行為增強的現象。因此,網吧斗毆或因上網而發生的爭吵、殺人事件屢有發生。 四、網絡環境下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 互聯網的使用與發展是一種趨勢,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所有的青少年都將成為互聯網用戶,它給職校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帶來新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新挑戰。面對網絡時代的到來,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只有抓住機遇,迎接挑戰,搶占至高點,探索新思路,才能打好主動仗,促進新發展。 1.明確任務。職校生心理健康教育要以《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為指南,明確任務,更新觀念,立足長遠,把握整體。以優化學生心理素質為目標,以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為重點,以增強時代感、提高創造性為要求,致力于對受教育者實施心理健康知識教育、個性心理品質教育和心理調適能力和適應社會能力的培養。 2.加強網絡心理健康教育。學校應充分利用各種途徑,廣泛宣傳心理健康與心理衛生知識,進行心理咨詢工作,并及時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所有宣傳應生動活潑,內容上應豐富多彩,貼近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為學生提供自我表現、合理心理宣泄的場所,從而營造寬松、舒適的心理氛圍,解決困惑的心理問題,避免和減少網絡對學生的負面影響,幫助學生走出心理誤區,養成健康的網絡心理。 3.培養學生的認知能力。在網絡世界里,不同價值觀、人生觀和生活習俗的人,都能自由穿梭。他們自由地吸取信息,制造信息和傳遞信息,導致信息無法控制和過濾。面對充滿誘惑力的網絡世界,面對虛假、過剩的信息,我們要著重培養學生的認知能力,學會辨別是非,鍛煉自我、增強主體意識和能力,幫助他們解決主觀我與客觀我、理想我與現實我的矛盾,從而坦然地面對網上各種各樣的信息,提高信息辨別和運用能力。 4.支持學生的主動性。艾里克森曾告戒我們,不恰當地解決青少年的發展危機會影響他們今后的生活。對于青少年網絡失德行為,我們不能簡單地給予懲罰或制止,我們要明白,這是青少年在表現主動性,不合理的懲罰會使青少年形成表現主動性與內疚的矛盾危機。作為教育者,我們應盡量想辦法讓青少年繼續表現主動性,支持他們的主動性,但同時要讓青少年知曉網絡失德行為的危害以及哪些網絡行為是應該避免的。 5.豐富校園文化活動。豐富的校園文化生活對于防止學生落入“網絡陷阱”,防止他們“網絡成癮”,克服網絡依賴具有積極的意義。一方面,學?梢酝ㄟ^開展各種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科技活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網絡文化建設,舉辦網頁設計大賽,創辦網上電子讀物等,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提高他們的創新意識和主動適應網絡發展的能力。另一方面,針對那些想通過上網來逃避現實的學生,學?梢越M織形式多樣、內容新穎的校園業余文化生活,使他們從虛擬世界脫離出來,勇敢地面對現實,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提高自我調節能力,從而維護和增進學生的心理健康。
總之,網絡信息時代的來臨是社會進步的表現,網絡時代的職校生的心理健康,需要全社會共同關注。只有全社會都行動起來,健全網絡法律、法規,加強教育引導,加速網絡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設,凈化網絡環境,共同筑起一座網絡心理教育長城,才能保證我們的職校生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張慶林,趙玉芳.心理發展與教育[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6
[2]沃建中,馬紅中,劉軍.走向心理健康:發展篇.[M].北京:華文出版社,2002
[3]劉華山.心理健康概念與標準的再認識[J].心理科學心理科學,2001,(4):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