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id="nxp5x"><big id="nxp5x"><noframes id="nxp5x">

    <var id="nxp5x"><video id="nxp5x"></video></var>

          <em id="nxp5x"></em>

              首 頁 本刊概況 出 版 人 發行統計 在線訂閱 歡迎投稿 市場分析 1 組織交流 1 關于我們
             
            1
               通信短波
            1
               新品之窗
            1
               優秀論文
            1
               通信趨勢
            1
               特別企劃
            1
               運營商動態
            1
               技術前沿
            1
               市場聚焦
            1
               通信視點
            1
               信息化論壇
            1
            當前位置:首頁 > 優秀論文
            科技風險的國內外研究現狀
            作者:楊文曉
            來源:本站原創
            更新時間:2012/10/8 10:10:00
            正文:

                                  (安陽師范學院 河南 安陽 455000) 
             

               目前,國內外對于科技風險的研究都不是特別成熟,但是西方社會對科技風險的先驅理論——風險社會的研究卻已經形成一定的理論體系。
              一、國外研究現狀
              目前,西方學者對科技風險的相關理論還沒有成熟的論斷,但是對風險社會理論的研究比較成熟,烏爾里!へ惪耍║lrich beck)是風險社會理論的主要創始人之一,他借助于現代性理論改變了風險問題討論的方向。烏爾里希?貝克是一位特別關注風險社會、生態啟蒙、生態政治和全球化的社會學家。他的《風險社會》(Risk society)一書于1986年在德國出版,接著于1991年出版了英文版;又于1999年出版了另一本英文版論著《世界風險社會》(Word risk society)。這兩本書的中文版于2004年在中國大陸出版。在《風險社會》一書中,貝克首次提出風險社會的概念,這也是風險社會概念第一次出現在專著中,因此,貝克也被尊稱為“風險社會”理論之父。貝克所說的風險,指稱的是完全逃離人類感知能力的放射性、空氣、水和食物中的毒素和污染物,以及相伴隨的短期的和長期的對植物、動物和人的影響。它們引致系統的、常常是不可逆的傷害,而且這些傷害一般是不可見的。風險概念是個指明自然終結和傳統終結的概念;或者換句話說,在自然和傳統失去它們無限效力并依賴于人的決定的地方,才談得上風險。風險社會的概念意味著:(1)風險既非毀壞也非對安全的信任,而是“虛擬的現實”;(2)一種具有威脅性的未來變成了影響當前行為的參數;(3)風險直接地和間接地與文化定義和生活是否可容忍的標準相聯系,它涉及“我們想怎樣生活?”這一價值判斷;(4)“人為制造出來的不確定性”暴露了國家——政府控制風險能力的匱乏;(5)當代的風險概念關涉知識(knowledge)和不意識/無知識(unawareness/non-knowledge)的某種特殊的綜合;(6)新的風險類型可能同時是地區性的和全球性的;(7)日常的認識遮蔽了危險的傳播和活動,因此知識和風險的潛在影響之間存在差距;(8)風險社會的概念消除了自然與文化之間的差異。風險社會的概念是相當有潛力的,因為它闡明了三個尖銳的問題,即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有害技術的無處不在以及還原主義科學研究的缺陷。由于沒有能夠找到有效控制的制度性控制手段,也沒有認識到還原主義科學的局限性,整個社會因為技術的威脅而惶恐不安。
              而在《世界風險社會》一書中,貝克著重提出要建立一個全球性的風險社會,體現了一個制度主義者的理想。在《反思現代化》里提出和完善了風險社會理論。貝克在《自由與資本主義》一書中指出:“風險概念是一個很現代的概念,是個指明自然終結和傳統終結的概念;蛘邠Q句話說:在自然和傳統失去它們的無限效力并依賴于人的決定的地方,才談得上風險。風險概念表明人們創造了一種文明,以便使自己的決定將會造成的不可預見的后果具備可預見性,從而控制不可控制的事情,通過有意采取的預防性行動以及相應的制度化的措施戰勝種種(發展帶來的)副作用”。1為了更明確的說明,在《風險社會的再思考》一文中,貝克進一步對“‘世界’風險‘社會’概念的含義”作了八點總結。針對貝克關于風險的概念和涵義,學者們進行了認真的研究解讀,一致認為風險社會理論賦予了“風險”一詞新的內涵。此外貝克的其他關于風險社會的著作和文章還包括:《自反性現代化》、《關于風險社會的對話》、《從工業社會到風險社會》、《再談風險社會:理論、政治與研究計劃》、《風險社會及其超越:社會理論的關鍵議題》、《自由與資本主義》等。英國學者瑪麗·道格拉斯(Mary Douglas)、威爾德韋斯(Wildavsky)和斯科特·拉什(Scott Lash)則從人類學、文化學的視角來解讀風險社會的涵義,認為風險根本上來說是一種文化現象。在他們的《風險社會與風險文化》等著述中,他們認為,在當代社會,風險實際上并沒有增加,也沒有加劇,相反僅僅是被覺察、被意識到的風險增多了和加劇了;英國社會學家安東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在現代性的基礎上考察風險社會,他的專著有《現代性與自我認同》、《現代性后果》、《失控的世界》、《超越左與右》等;沃特·阿赫特貝格(Wouter Achterberg)探討了風險社會與生態民主問題,提出自由民主政治不一定適應風險社會,協商民主政治才是風險社會的適宜模式;莫里·科恩(Maurie J Cohen)將風險社會理論與約瑟夫·休伯(Joseph Huber)的生態現代化理論結合起來,試圖找出適合風險社會發展的新模式;還有一些學者如萊恩·威爾金森(Lain Wilkinson)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研究風險與憂慮問題,寫出《風險社會中的憂慮》一書;馬克·海恩斯·丹尼爾(Mark Haynes Daniell)為了脆弱的下一代,提出了逃避風險的新全球戰略。
              二、國內研究現狀
              我國對于風險及風險社會理論的探討起步較晚,目前主要是對西方風險及風險社會理論的引入和對國內社會具體領域風險治理的探討,研究主要集中在經濟學、社會學等領域,其它領域的探討才剛剛起步。
              首先,翻譯和介紹當代西方在風險(社會)理論研究領域有重大影響的學者及其著作。重要的譯著有:烏爾里!へ惪说戎、路國林譯的《自由與資本主義》、烏爾里!へ惪、哈貝馬斯等著、王學東、柴方國等譯的《全球化與政治》和由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貝克的《風險社會》等;主要的譯文有:烏爾里!へ惪酥、都衛東編譯的《風險社會再思考》、斯科特·拉什著、王武龍編譯的《風險社會與風險文化》、烏爾里!へ惪酥、王武龍編譯的《從工業社會到風險社會》(上篇)、沃特·阿赫特貝格著、周戰超編譯的《民主、正義與風險社會》等。
              其次,對風險的研究主要以經濟學和社會學為主。中國最早對于風險的探討起源于經濟學領域,主要是關于投資風險、金融風險等方面的研究。這種研究既分析這些領域風險的表現,也分析其形成原因及其治理方法。例如朱淑珍的《金融創新與金融風險:發展中的兩難在中國》、王明濤的《證券投資風險計量、預測與控制》、胡宜達的《風險管理學基礎——數理方法》等;社會學界也從不同層面研究了風險及風險社會。林興發《當前中國的社會風險及其治理》、李玉華的《論社會轉型期中國社會的風險意識》從社會轉型和體制轉軌角度研究中國當前社會風險的出現及其治理;段偉文的《網絡空間的倫理基礎》從信息化、網絡化角度研究網絡社會風險的表征、防范和控制;許志晉、毛寶銘的《論科技風險的產生和治理》、丁租豪的《科技風險及其社會控制》從制度層面特別是從政府治理角度來研究這一問題;同時,張利平的《論風險社會中的科技風險》、岑曉芳的《風險社會下的公共決策模式研究》提出了風險社會下進行風險治理的不同形式,特別是提出了“復合治理”的理論;肖永康的《論科技風險與科技倫理建設》、黃家瑤的《現代風險的哲學解讀》開始從倫理學、哲學等角度研究風險社會。
              第三,對于中國這樣一個具有特殊國情的國家來說,科技風險的研究方興未艾,對其它風險的全方位的研究,既為科技風險的研究提供了理論的前提,又為科技風險的研究提供了實踐的平臺。相關的研究著作有:楊雪冬的《風險社會與秩序重建》一書,作者選擇風險社會理論作為其分析的理論基礎和框架,運用大量案例檢討了風險對我國現有制度的沖擊和挑戰以及在風險面前存在的問題與秩序缺陷,具體分析了風險與秩序的關系,并討論了風險社會中秩序建立的可能性。全書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構建了風險社會與秩序的關系;第二部分選取了若干案例,具體討論了風險與秩序的關系;第三部分是理論總結,討論了風險社會中秩序重建的可能。該書比較系統地介紹了風險社會研究的理論,并運用風險社會理論分析了我國制度建設中存在的問題。作者在闡釋理論的同時,還提供了一些生動的案例分析,包括“假奶粉案”、“假彩票案”、“非典”事件、“9·11”危機、醫患沖突等,從多個層面對風險社會進行了形象描繪和分析。此外比較有影響的著作還有劉大椿的《在真與善之間——科技時代的倫理問題與道德抉擇》、肖峰的《高科技時代的人文憂思》等。著作方面的研究成果相對較少,期刊論文方面則有為數不少的論點。有影響力的相關研究論文中,前瞻性的將風險與科技聯系起來的文章有:周戰超的《西方風險社會理論引述》、趙萬里的《科學技術與社會風險》、趙延東的《風險社會與風險治理》、許斗斗的《技術知識與風險社會》;明確提出科技風險的期刊論文有:張黎夫的《時間之矢與科技風險》、張利平的《論風險社會中的科技風險》、許志晉、毛寶銘的《論科技風險的產生和治理》、費多益的《科技風險的社會接納》、何繼業、張小飛的《科技理性與價值理性的分離及倫理風險》;對科技風險規避進行一定程度的討論的有:肖永康的《論科技風險與科技倫理建設》、馬纓的《科技發展與科技風險管理》、楊雪聘的《科技風險的倫理思考》、丁祖豪的《科技風險及其社會控制》、陳雨露的《科技風險和科技保險》、徐瑞萍的《論現代科技風險的社會控制》、董瑩瑩、趙立響的《我國風險投資的發展現狀與對策》、李春蘭、李寶山的《我國科技風險投資的問題與對策研究》。這十幾年來,我國學術界一直保持著對科技風險的敏感度,對科技風險進行著孜孜不倦的研究。

            參考文獻:
            【1】烏爾里!へ惪.自由與資本主義[M].路國林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
             
            作者簡介:楊文曉,出生年月:1983年6月,性別:女,籍貫:河南安陽,研究方向:科技管理,學歷:碩士,職稱:助教。

             

             
             
               
            《通信市場》 中國·北京·復興路49號通信市場(100036) 點擊查看具體位置
            電話:86-10-6820 7724, 6820 7726
            京ICP備05037146號-8
            建議使用 Microsoft IE4.0 以上版本 800*600瀏覽 如果您有什么建議和意見請與管理員聯系
            欧美成人观看免费全部欧美老妇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