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暇┺r業大學 江蘇 南京 210095)
摘要:本文在通過對農村勞動力轉移理論、我國農村勞動力轉移特征、影響我國農村勞動力因素的綜述的基礎上,探討勞動力轉移和土地流轉的關系,得出農村勞動力轉移是土地流轉的前提,土地流轉能夠有效提高土地資源分配效率,進一步激活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并探究如何通過有效的農村勞動力來轉移促進土地流轉,同時通過合理的土地流轉來推動農村勞動力的轉移。
關鍵詞:農村勞動力 轉移 土地流轉
據初步測算,現有農村富余勞動力總數在1.5億人左右,每年還將以600萬人左右的速度遞增。我國耕地規模小、地塊零碎,是農業生產社會化的根本制約因素。但現階段耕地被撂荒閑置,造成土地資源資源極大浪費。因此,基于土地流轉的視角來研究農村勞動力轉移,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1. 關于農村勞動力轉移方面的研究
1.1 我國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特征
就勞動力轉移的個體特征來看,年輕、未婚、男性和受過更多教育的人更偏好于流動;在年齡結構上,35歲以下的青壯年占絕對優勢,女性流動的平均年齡低于男性;在受教育程度上,外出者的教育程度明顯高于非外出者;在流動的方向上,主要流出地集中于安徽、河南、四川、湖北、湖南、廣西、江西等地,流入地主要集中于東部沿海地帶的各省市,如北京、上海、廣東、福建、浙江、江蘇、山東等;就農村勞動力流動的社會群體來看,流動者基本以尋求職業、增加收入為目的,主要來自低收入地區的中等偏低收入農戶;在流動方式上,他們以農民工的身份在城市就業。
1.2 影響我國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因素
1.2.1經濟因素
經濟因素對農村勞動力轉移決策有重要影響。他認為經濟區域發展的不平衡是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重要因素之一,區域經濟發展對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影響分為經濟發展水平因素和經濟結構因素。經濟發展水平越高勞動力轉移越活躍,其轉移水平也越高。同時,具有較低的務農收入的農民最有可能做出轉移決策這一角度出發,得出相對收入差距是農村勞動力轉移決策的重要影響因素的結論。
1.2.2 制度因素
農村勞動力轉移過程分成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農村勞動力遷出農村的過程,第二個階段是轉移者在城市定居的過程。二者都限制了潛在的農村勞動力轉移行為,但隨后的改革放松了對勞動力轉移的控制,但仍由于我國的改革遠沒有完成,制度障礙對勞動力自由流動的障礙依然存在。同時,戶籍制度是造成外來農村勞動力進入城市就業的行業、地位、身份存在明顯選擇性,以及大多數農民工不能獲得城市永久居住權和穩定就業權,進而形成循環流動的重要原因。
1.2.3 個人特征
有學者認為教育對于勞動力轉移起到不可忽視的作用。正規教育對勞動力轉移決策的影響很小,但對勞動力從農業轉移到非農產業有顯著的影響,大多數受過教育的農村勞動力偏愛于當地的非農勞動,而不是轉移。同時,教育僅僅對于男性的轉移決策有正的影響,對女性則沒有,婚姻狀況有顯著對勞動力轉移有負的影響。
2. 農村勞動力轉移和土地流轉的關系
一是從碰撞理論的角度看農村勞動力轉移與土地流轉,農村勞動力的轉移與土地流轉實質上都是屬于要素流動發生的“碰撞”,碰撞有3種方式:①勞動力與勞動力之間的碰撞。②土地要素之間的碰撞。③勞動力與土地要素之間的碰撞。他們認為農村勞動力向城市成功轉移所具備的最低條件即為這一最低“能量值”,只有那些有這種轉移的愿望,且達到這一最低“能量值”的農村勞動者才有可能向城市轉移,這種轉移才是有效轉移,其所具備的條件超過這一最低條件(包括這一最低條件)的農民稱為“活化分子”。這一最低條件就相當于“活化能”,其“活化能”的高低決定了轉移的可能性大小,農村勞動力轉移的規模、轉移速度等。二是從中間過渡狀態理論的角度進一步認識農村勞動力轉移與土地流轉。碰撞理論直觀地說明了農村勞動力轉移與土地流轉的速度與“活化能”的關系,但是只是簡單地看成他們沒有內部結構和運動的剛性“球體”。所以還沒有從資源配置的角度揭示“活化能”的本質意義。如果我們考慮到兩種資源或同種資源重新配置結合或“碰撞”時。需要經過一個中間過度狀態,即兩者之間先進入能量高的相互“磨合”、不穩定、壽命極為短暫的一個中間產物,然后再轉變成新的組合,同時表現出生產力明顯的提高。
參考文獻:
[1] 陳吉元,胡必競.中固的二元經濟結構與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J].經濟研究,1994,4.25-28.
[2] 李建民.中國勞動力市場多重分隔及其對勞動力供求的影響[J].中國人口科學,2002,(2).1-7.
[3] 劉力.農村土地流轉與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探討[J].中國農學通報,2011,27(14).136-141.
[4] 邱長生,張成君,沈忠明,劉定祥.農村勞動力轉移與土地流轉關系的理論分析[J].農村經濟,2008,12.26-29.
[5] 王小和,張艷.農民工進城就業狀況分析與對策探討[J].農村經濟,2006,2.37-38.
[6] 揚定全.基于土地流轉下農村人力資本流動的障礙及對策[J].安徽農業科學,2009,37(17) .8213-8215
[7] 張永麗,黃祖輝.新一代流動勞動力的特征及流動趨勢——來自甘肅省10個樣本村的調查與分析[J].中國人口科學,2008,(2).80-87.
[8] 周滔,陳影.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與土地流轉耦合關系研究——以重慶市九龍坡區為例[J].廣東農業科,2012,2.203-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