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2006年的到來,中國3G的步伐也終于變得更加臨近。2005年12月19日,信息產業部副部長奚國華在中國電信集團公司2006年度工作會議上第一次作出確定性表態,3G牌照發放的決策時機已到。業內人士紛紛認為奚國華副部長的此次講話為2006年3G入網運營定下了基調。種種跡象表明,2006年3G發牌運營勢在必行。那么發放3G牌照后的2006年,對移動通信領域又意味著什么呢?在2006年里,運營商、3G系統設備廠商、3G終端廠商以及負責監管的相關部門又會面臨什么樣的機遇與挑戰呢?本文圍繞這些大家關心的話題展開了一一討論。
一、3G牌照發放后的移動運營商
n 現有雙寡頭壟斷的移動市場格局將被打破
在2G市場上,主要有兩大玩家,那就是中國移動集團和中國聯通集團。但是,鑒于近幾年來固網運營商業務因受到移動業務、VOIP等分流影響而增長日益放緩的現實,加上業內專家普遍認為需要在移動通信領域進一步完善競爭機制的呼吁,中國電信和中國網通等有一定實力的傳統運營商均有機會獲得3G牌照。因此,在3G牌照發放之后,中國移動運營商將至少變為三家或者更多。這樣,移動運營領域現有的“雙寡頭壟斷”市場格局將順理成章的被打破,取而代之的將是競爭更為激烈的“壟斷競爭”市場格局。
n 移動運營領域的行業平均利潤將明顯下滑
一方面是未來3G業務需求的不確定性,另一方面是因移動運營商數量的增多而導致的更為激烈競爭?梢灶A見,在未來3G市場上,各大電信運營商為了爭奪更多的用戶和創造更多的業務收入,其必然會采取各種常規的和非常規的競爭手段,其中“3G補貼政策”和“價格戰現象”將會成為未來3G競爭的主旋律。在這種殘酷的競爭環境下,移動運營商的價格將日益趨于成本底線,移動運營行業的平均利潤將明顯下滑,移動運營商的暴利時代將難以維續。
n 業務戰略重點的轉移
毫無疑問,隨著3G牌照的發放,幾大主要電信運營商的業務重點也將會相應的發生改變。對于原有移動運營商而言,在3G來臨之后,他們的業務發展重點將是考慮如何將原有2G網絡上的業務順延到3G網絡上,另外就是加快增值業務的創新步伐,從而最大限度的發揮3G網絡在增值業務方面的特有優勢;對于那些剛獲得3G移動牌照的原固網運營商而言,他們的業務工作重點無疑將是在發展原有固話業務的同時,還需要更多的考慮3G移動業務的規劃。由于缺乏在發展移動業務方面的經驗,“學習”將是中國電信等新進入移動領域運營商2006年的主要任務。
n 投資戰略重點的轉移
毫無疑問,為在發放3G牌照后能迅速開展3G業務,爭取取得市場先機,幾大主要電信運營商均為3G作出了比較周到的資金規劃和投資建網規劃。進入2006年后,一旦3G牌照發放,各大新獲得3G牌照的運營商勢必會根據其3G網絡建設規劃逐步加大其投資規模。另外,從投資去向看,中國移動、中國聯通等原有移動運營商必將縮減在2G網絡方面的建設投入,3G網絡建設投資將是其2006年投資的重點;中國電信等新進入移動領域的運營商勢必會大幅度縮減其在小靈通等方面的網絡建設投資,甚至那些已被業內炒作多時的IPTV等熱點業務投資也會因受到3G影響而縮減或推遲?傊,從運營商的投資方向來看,如果3G牌照在明年上半年發放,3G投資無疑將是幾大主要電信運營商的重點投資領域。
二、3G牌照發放后的系統設備廠商
n 市場需求增大,3G系統設備市場有望開花結果
受到3G牌照和重組政策不明朗的影響,各大電信運營商均在2005年縮減了其投資規模。進入2006年后,隨著3G牌照的發放,各大新獲得3G牌照的運營商勢必會相繼開始建設3G網絡。因此,2006年乃至接下來的07、08年確實是值得3G系統設備廠商期待的幾年。有理由相信,從2006年開始,電信運營商對3G系統設備的需求將逐步增大,3G系統設備廠商將迎來電信運營商新一輪的投資高潮。
n 競爭程度將成為歷史之最
雖然前幾年各大3G系統設備廠商為在未來競爭中取得主動,已經在試驗網建設等方面開始了多輪的跑馬圈地活動,部分廠商已經在3G試驗網方面取得了先機,但試驗網終究還不是正式的商用網絡,其前期在試驗網跑馬圈地的結果尚不能保證一定成為未來3G訂單的最終獲得者。因此,隨著3G牌照的正式發放,電信運營商3G網絡建設的正式啟動,等候多時的各大3G系統設備廠商必將會迅速展開更為激烈的新一輪更為實質性的競爭,屆時競爭的殘酷性將可能成為歷史之最。系統設備廠商在2G時代的高額利潤現象將很難再度重演。
n 國內設備廠商有望借助3G拐點翻盤
在2G市場上,愛立信、摩托、諾基亞等國外設備廠商占據了優勢,國內設備廠商華為、中興等所獲得的市場份額非常有限;而根據“拐點”原理,后起之秀在市場發展的“拐點”時期更有可能超越排名靠前的競爭對手。因此,從一定程度上來講,3G為國內系統設備廠商華為、中興超越國外設備廠商提供了非常好的機遇。
表:2005年3月底主要設備廠商的3G試驗網數量對比
運營商 中國移動 中國電信 中國聯通 中國網通 總計
上海貝爾阿爾卡特 3 1 3 8 15
愛立信 7 2 4 2 15
諾基亞 5 0 2 0 7
西門子 2 1 2 0 5
北電 1 0 1 2 4
摩托 2 0 1 5 8
朗訊 0 1 1 7 9
華為 8 2 6 2 18
中興 2 2 6 2 12
UT斯達康 0 0 4 0 4
總計 30 9 30 28 97
數據來源:百納電信咨詢 2005.4
事實上,從各設備廠商所獲取的3G試驗點來看,國內設備廠商華為等已經取得了比較明顯的市場優勢,華為、中興等國內設備廠商有望在3G市場上取得有利的市場競爭地位。筆者相信,只要國內設備廠商繼續按照這種勢頭發展,適當地借助國家政策支持,它們完全有希望利用“3G”拐點機會超過多數國外設備廠商。
三、3G牌照發放后的終端設備廠商
n 3G牌照的發放將催發“用戶換終端熱”現象
雖然未來3G的市場需求到底有多大尚難斷定,但隨著2006年3G牌照的發放,運營商3G業務的正式運營,市場上必定還是會有很多躍躍欲試的用戶希望最先享受到3G業務,可以預見,3G牌照的發放將催發一輪“用戶換終端熱”現象,而且這部分用戶將很有可能是以高端用戶和時尚型用戶為主,這類對價格不甚敏感而對時尚追求非常強烈的用戶群將為2006年3G終端廠商提供巨大的市場機會。
n 3G較強的增值業務能力要求3G終端更加多功能化
很明顯,3G網絡將能夠為用戶提供更為智能化、多樣化、個性化的移動業務,而這些3G業務的提供都需要用戶的終端支持。因此,3G較強的增值業務能力也勢必會要求3G終端廠商能夠提供功能更多的3G終端,未來3G終端的智能化和可延展化趨勢也必將會更加明顯。
n 3G終端市場競爭程度將強于2G終端市場競爭
最近幾年以來,隨著手機終端行業進入壁壘的逐步放低,生產手機終端的廠商規模也空前擴大。從新廠商進入手機終端行業的動機來看,不可否認有相當數量的廠商是沖著3G市場前景而來的,只要一發3G牌照,這些手機終端廠商當然會迅速涉足于3G終端領域。因此可見,未來3G終端的提供商數量將遠遠超出2G終端廠商數量,而擁有更多廠商數量的3G終端市場競爭程度無疑會強于2G終端市場競爭。
n 運營商將在3G時代加強對手機終端環節的主導權
目前,中國移動和中國聯通先后成立了獨立負責采購手機終端的部門,尤其是2005年以來,運營商這種加強對手機終端環節控制力度的趨勢更為明顯。2005年8月,中國移動針對日益盛行的音樂手機推出了《音樂手機定制規范》,對加入集采的音樂手機在配置和功能上都做了詳細的規定;2005年上半年,中國聯通通過招標采購了175萬部如意通手機,2005年11月又傳出聯通將在2006年采購300萬部,折合人民幣30億元的C網手機。筆者認為,由于運營商加強手機終端控制的決心已定,加上3G業務對手機終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運營商在3G時代必將會進一步加強其對手機終端環節的主導權。在未來3G時代,各大終端設備廠商不僅要進一步完善自身銷售網絡,更為重要的是同移動運營商維持良好的雙贏的長期的市場關系。
四、3G給監管部門帶來的壓力
正如上面分析的那樣,隨著3G牌照的發放,移動運營商的數量必將大于等于3家,3G時代的運營商競爭必將強于2G時代的競爭。運營商為爭奪更多用戶和實現更多的市場收入,各種常規的或非常規的競爭手段都將一并用上。手機終端補貼現象、業務之間交叉補貼現象、設置互聯互通障礙現象、殘酷的價格戰現象都將隨著3G的到來而進一步凸現和激化。勿庸置疑,3G時代將給監管部門帶來前所未有的監管壓力和挑戰。
筆者認為,3G在給監管部門帶來巨大壓力的同時,也必將會促進監管部門監管能力的不斷提高和監管制度的不斷完善,最為典型的例子就是《電信法》有望在3G的推動下加快出臺步伐。
2006年已經到來,3G牌照也即將發放,擁有3G牌照的2006到底能夠給運營商、系統設備廠商、手機終端廠商、監管部門以及廣大用戶到底能夠帶來什么,我們上面的猜測又有多少會成為現實,相信時間將會是最好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