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id="nxp5x"><big id="nxp5x"><noframes id="nxp5x">

    <var id="nxp5x"><video id="nxp5x"></video></var>

          <em id="nxp5x"></em>

              首 頁 本刊概況 出 版 人 發行統計 在線訂閱 歡迎投稿 市場分析 1 組織交流 1 關于我們
             
            1
               通信短波
            1
               新品之窗
            1
               優秀論文
            1
               通信趨勢
            1
               特別企劃
            1
               運營商動態
            1
               技術前沿
            1
               市場聚焦
            1
               通信視點
            1
               信息化論壇
            1
            當前位置:首頁 > 市場聚焦
            6G將開啟“內生智能”新紀元
            作者:ctm
            來源:新浪新聞
            更新時間:2025/6/23 9:25:00
            正文:

            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郵電大學教授張平:6G將開啟“內生智能”新紀元

            被譽為“全球移動通信行業發展風向標”的2025世界移動通信大會(上海)6月18日在浦東拉開帷幕。包括6G在內的話題再次成為業界關注的焦點。目前全球6G發展到什么程度?特別是在中國4G、5G投入商用,并已開展5G-A應用的背景下,如何看待發展6G的重要意義?圍繞這些話題,《環球時報》記者專訪了國務院參事、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郵電大學教授張平。

              多國加快6G布局進程

            “移動通信的發展遵循著大約十年一代的規律,但需求變化并非嚴格按十年周期,而是在代際之間和代內都持續演進。從4G到5G再到6G是代際變化,而在代內(如5G)也有演進,例如當前很受關注的5G-A,可以理解為5G的增強和承上啟下的階段,它比5G更先進,并部分引入了未來6G的概念進行嘗試”。張平向《環球時報》記者表示,總體而言,5G-A是5G的繼承和發展,而6G則代表全新的、更全面的躍升。與5G相比,6G不僅在速度上有了巨大飛躍,更關鍵的是它將為構建智能社會奠定基礎。兩者雖有聯系,5G-A的部分技術與6G理念相似,但本質不同!5G-A的核心作用是驗證和提前實現部分6G概念,體現繼承性與發展性,而6G本身是5G的全新、更深入的發展!

            近年來,多國均積極發展6G,試圖搶占戰略制高點,全球6G研發已成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新焦點。作為制定全球通信國際標準的重要組織,3GPP(第三代合作伙伴計劃)推進6G的標準化工作。美國、歐洲、韓國和日本等紛紛加快相關技術研發與布局。2024年11月,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長、6G推進組組長王志勤透露,6G技術標準研究將于2025年6月啟動,2025-2027年完成技術研究階段,2029年3月完成第一個版本的技術規范。

              “人-機-物-靈”

            據張平介紹,6G相比5G的進步遠不止網速提升,主要體現在3個關鍵變革:一是通感一體,打破傳統通信與感知各自為政的局面,實現在通信的同時感知環境變化。二是內生智能,將智能化能力深度融入通信系統本身,與當前AI發展浪潮緊密聯系。AI對通信提出新需求,未來目標是構建“世界大模型”,實現數字域與物理域的深度交互。三是通信對象的擴展,從4G及之前的“人與人”,到5G的“人-機-物”,再到6G將擴展到“人-機-物-靈”!办`”指具有類人意識、能自主學習和決策的智能體。未來信息網絡中,大量交互、任務分配、資源調配將由這些智能體自主完成,6G通信本質上是與這些智能體的通信。

            我國已成功研發并展示全球首個面向6G的內生智能通信(語義通信)系統,語義通信作為6G關鍵技術之一,被視為6G的“拐點技術”。傳統通信(香農路徑)追求高帶寬、高速率,但也面臨功耗劇增、受香農極限約束等挑戰,且依賴先進制程,存在“卡脖子”風險。而語義通信提供新路徑,不追求無限帶寬,通過智能提升通信效率。其優勢在于可在現有或較成熟制程技術及已有頻譜資源上,實現6G級別性能需求(高可靠、低時延、高效能)。據張平介紹,目前相關理論已由國際著名出版集團發表,獲國際學術界關注和初步認可,被認為具有長遠重要性。

            據《環球時報》記者了解,2024年7月,張平及其團隊搭建的國際首個面向6G通信與智能融合的外場試驗網正式對外發布,這是全球第一個通信與智能融合的6G外場試驗網。據報道,該試驗網驗證了語義通信在4G鏈路上可以達到6G傳輸能力,語義信道容量突破了香農極限對通信系統的禁錮,在3項通信核心基礎指標(容量、覆蓋、效率)上均獲得10倍的性能提升。上述研究成果已經形成了從基礎理論、關鍵技術到實驗驗證的完整體系。


            據專家介紹,6G“內生智能”的核心是支持智能體間的高效自主通信協作。傳統通信是“先通后算”,傳輸原始數據后由接收端處理理解。而未來的通信尤其是面向機器的,應轉變為“先算后通”或“邊算邊通”,即發送端先進行語義理解、意圖提取,再傳輸關鍵信息,這本質上是智能驅動的壓縮,對機器通信尤為重要。機器需精確表達意圖,如汽車轉向燈只需明確方向意圖。6G借助AI實現語義通信,可更高效精準滿足機器需求。未來6G通信系統需支撐構建全面AI系統,類似人的感官-神經-大腦-肢體閉環,作為“神經網絡”緊密結合物理世界感知與數字世界智能,推動人工智能向“以虛促實”、賦能實體經濟方向發展。張平強調,我國不應僅與美國在“大算力大模型”上競爭,更要重視物理世界感知與交互能力的構建。

              “不進則退”

            近年來,中國在6G關鍵技術研究、國際標準化工作等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為全球6G發展貢獻了重要力量。據張平介紹,6G標準化工作已啟動,2025年初在韓國召開的研討會基本確定了總體方向,主要共識之一是未來移動通信系統必須建立在“內生智能”基礎上,而非低效的“外掛智能”。   

            “不進則退”,這是張平總結的觀點,目前全球通信競爭激烈,中國需持續創新,以新場景、新應用、新技術(如語義通信)為支撐,通過語義通信為中國6G發展開辟獨特且有潛力的路徑。未來,6G將深度融合AI,支撐智能體自主通信與協作,作為物理與數字世界的交互“神經網絡”,推動AI在實體經濟落地。未來通信發展可能不再嚴格遵循“十年一代”模式,而是更靈活地依需求和技術突破演進。

             
             
               
            《通信市場》 中國·北京·復興路49號通信市場(100036) 點擊查看具體位置
            電話:86-10-6820 7724, 6820 7726
            京ICP備05037146號-8
            建議使用 Microsoft IE4.0 以上版本 800*600瀏覽 如果您有什么建議和意見請與管理員聯系
            欧美成人观看免费全部欧美老妇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