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成功搭建全球首個 6G 通智感融合外場試驗網 太赫茲通信技術實現關鍵突破
中國在第六代移動通信技術(6G)領域取得里程碑式進展。紫金山實驗室聯合北京郵電大學張平院士團隊,成功構建國際首個通信與智能融合的 6G 外場試驗網,并完成太赫茲通信技術的重大突破,為全球 6G 技術發展提供了中國方案。
一、試驗網驗證通信與智能融合新范式
該試驗網覆蓋江蘇南京 1.75 萬平方公里區域,通過 6G 無蜂窩通信、分布式協作感知和實時智能計算技術,實現了較 5G 提升 10 倍以上的連接能力與分米級感知精度。其核心創新在于將通信基站升級為 “智能中樞”:當無人機進入試驗區時,基站電磁回波可實時捕捉目標運動軌跡,1 公里范圍內的位置、速度等信息精度誤差小于 0.5 米。這種 “通信即感知” 的特性,為低空物流、安防巡檢等場景提供了技術驗證,例如杭州西站樞紐已通過類似技術實現候車大廳厘米級導航,旅客換乘時間縮短 40%。
二、太赫茲通信奠定高頻段技術基礎
中國航天科工二院 25 所同步完成國內首次太赫茲軌道角動量實時傳輸實驗,在 110GHz 頻段通過 4 模態合成技術,實現 10GHz 帶寬內 100Gbps 無線實時傳輸,頻譜利用率提升兩倍以上。這一突破不僅驗證了 6G 高頻段通信可行性,更可應用于航天領域 —— 探月著陸器與巡航器間的高速數據傳輸時延有望從 5G 時代的數秒壓縮至毫秒級。專家指出,太赫茲通信與無蜂窩組網結合,將使 6G 網絡容量較 5G 提升 100 倍,可支撐每平方公里千萬級設備連接。
三、標準制定與產業協同同步推進
作為國家戰略新興產業,6G 已被寫入 2025 年《政府工作報告》,工信部明確 2030 年實現商用目標。目前中國在 6G 專利申請量占全球 35%(截至 2024 年 8 月數據),主導 3GPP 首個 6G 標準項目 “場景用例與需求研究”,這是中國首次牽頭移動通信國際標準制定。華為、中興等企業聯合高校開展產業鏈攻關,例如華為在法國、加拿大設立研發中心,推動 “空天地一體化” 網絡技術落地。
四、全球競爭格局下的技術博弈
面對中國的技術突破,歐美正加速布局:美國通過 Next G 聯盟構建技術壁壘,歐盟投入 48.7 億元推進 Hexa-X-Ⅱ 項目,重點研發網絡基礎設施。日韓則采取差異化路線 —— 韓國計劃 2027 年前投入 12.5 億元研發 6G 核心技術,日本開發 100GHz 頻段高速無線設備。中國在太赫茲通信、通感一體等領域的先發優勢,將在未來國際標準博弈中占據關鍵地位。
五、開啟萬物智聯新時代
根據國際電信聯盟規劃,6G 將在 2030 年前后實現商用,其 1Tbps 峰值速率、亞毫秒級時延等特性,將催生工業互聯網、全息通信、遠程醫療等顛覆性應用。例如,浙江大學邵逸夫醫院已通過 5G 完成遠程肝膽手術,6G 技術可進一步將時延壓縮至微秒級,支持復雜手術的跨國操作。紫金山實驗室主任楊小牛表示:“6G 不僅是通信技術的升級,更是數字經濟的新基建,將推動社會運行模式的根本性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