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
“瞬捷”企業的技術應能夠快速、可靠地伸縮以滿足不斷變化的需求。技術的采用不應欠缺但也不能過度,而應以能夠即時滿足企業的需求為準。
很多企業由于物理和虛擬設施的散亂而形成了僵化的基礎架構,成為禁錮企業靈活性的枷鎖。因此,持續的 IT 運營與維護將消耗超過 70% 的 IT 資源,而僅有30% 被用于創新。
惠普主導的最新研究
(1)表明,在中國有19% 的工作負載目前由大型主機承擔,
而這些工作負載之中的19% 正在從大型主機平臺遷向其他平臺遷移。此外,高級技術主管表示,在他們的組織機構當中,僅有 24% 的工作負載目前已實現虛擬化,而未來兩年內這一數字的增幅將達到 12%。
研究進一步表明,僅有13% 的企業和政府的高級技術主管真正認為他們的基礎架構得到了優化,并且完全能夠滿足當前的企業需要。
作為未來數據中心架構藍圖的
惠普融合基礎設施正是為了彌合企業需求與 IT 實際能力之間的差距而設計。它能夠將服務器、存儲、網絡、電源與冷卻技術等整合到一個可互操作的共享資源池中,從而幫助客戶消除技術孤島。公共的管理平臺可以對這些資源池加以管理和配置。
創新與運營
惠普助力企業構建一個高效的基礎設施,以全新的簡化、集成和自動化水平,實現隨時隨地應對任何工作負載。
惠普所提供的融合基礎設施參考體系結構建立在四大技術基礎上,能夠幫助客戶實現:
Resource AG就是一個徹底應用了以上惠普IT原則的典型用戶,F在,該公司通過惠普融合基礎設施和其獨有的定制化選項來為其客戶提供標準化的IT服務,從而更好地滿足客戶需求。通過惠普的幫助,Resource AG能夠在7天的時間內為潛在的客戶提供相應的組合報價,在一周之內為新客戶提供產品。而在典型的標準化模型當中,這類服務需要花費6-7周。他們也借此實現了更低的成本,并將這部分的收益直接返還給了最終用戶——Resource AG的報價要比市場上的平均價格低35%。
惠普可以幫助客戶為他們的融合基礎設施選擇正確的模型。領先企業認識到,沒有一種單一的交付模型在優化后能夠滿足所有的核心服務需求。在可以預見的未來里,企業仍將繼續處于傳統外包和云計算并存的環境中。通過為客戶應用恰當的交付模型,惠普混合交付將幫助客戶構建、管理和應用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