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元旦之后滬市開盤的第一天,上海證券交易所技術中心辦公室內,大家正密切關注著大盤成交量的急劇攀升。到了中午,半個交易日的成交容量已突破歷史最高點,達到了400多萬筆。全天的成交量會突破1000萬筆的系統容量設置嗎?是否應趁著中午一小時的休盤臨時調整容量設置呢?這個亟待決策的難題擺在了上證所技術團隊的面前,調整或是不調整都存在著很大的風險。
為了準確判斷系統設置最高峰值會不會被突破,大家立即調出歷史數據分析,將每天上下午申報成交的比例進行了測算,結果發現:下午交易筆數超出上午的比例不足5%。因此,根據以往經驗再加上科學的數據分析,上證所認為交易系統能夠滿足當天的交易需求,并做出了不對系統容量設置進行臨時調整的果斷決定。最終,上證所交易系統順利支撐下了這新年第一個交易日。“進行這樣的決策,光靠經驗是不夠的,還需要數據該說話的時候它能夠說話。”上海證券交易所總經理助理、總工程師白碩如是說。
為諸如此類決策提供數據支持的是上證所的數據倉庫平臺,由全球領先的數據倉庫及企業分析方案提供商Teradata協助搭建。“常態情況下,全所目前有700多個這樣的分析應用在穩定運行,”白碩介紹說,“同時,我們還會根據大家的需求有針對性地開發一些新的分析應用。因此,每年新增的分析應用也在100個以上。”可以說,作為上證所信息系統建設核心的數據倉庫平臺,在上證所的經營、監管、創新和服務等各方面均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前段時間,我們對數據倉庫的投入和信息經營的成果進行了計算。如果保持正常良好的發展,投資回報將是非常令人滿意的。”上海證券交易所信息中心主任蔣建人表示。
信息化建設由來已久
作為國內成立最早、規模最大的證券交易所,上證所早在2000年世紀之交便提出了打造世界一流交易所的愿景。因此,上證所聘請了包括麥肯錫、第一波士頓、路透咨詢等在內的多家全球頂尖咨詢公司幫助其進行交易所整體發展戰略規劃。在最終確定的規劃報告中,信息化發展戰略規劃部分明確了上證所未來總體的信息系統架構,提出要同時建設“新交易系統、新信息系統和新網站”的“三新”目標。作為新一代信息系統核心所在,數據倉庫項目成為上證所未來技術發展框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2002年中期,上證所開始進行數據倉庫項目的技術選型。據上證所信息中心副主任石曉成博士介紹:“當時我們制定了極盡詳細的評價流程和標準。國際上所有的頂級數據倉庫廠商都到齊了。”通過概念驗證甚至開展境外調研等方式,在對各大廠商方案的完善性、技術先進性、應急處理能力、團隊管理和服務態度等進行嚴格的綜合評估后,由上證所9位總監組成的專家委員會通過匿名投票方式,最終在參與激烈角逐的Teradata、DB2、Oracle等方案中選定了Teradata數據倉庫系統。
搶救數據資產搭建信息平臺
2002年10月,數據倉庫一期項目正式進入實施階段。作為上證所數據倉庫系統的基石,一期項目建立了集中、統一的數據中心,完成了源數據的統一處理,保證了數據的準確性和一致性;提供諸多信息服務功能,包括方便的查詢分析功能,滿足了業務統計、分析的需求;預留了開放接口,保證了系統的可擴展性。同時,對所有的歷史存儲介質進行了翻新、對歷史數據完成了清洗、對每日新增數據建立了安全可靠的自動加載機制。
在Teradata的協助下,上證所于2003年9月順利部署完成以全所級基礎數據平臺為主的操作性數據存儲系統(ODS),建立了完整的單一數據視圖。該數據倉庫系統涵蓋了上證所自1990年創所以來的所有歷史數據,包括各類金融產品如股票、基金、債券的成交、申報、持有等原始信息,以及新股申購、新股發行等信息和上市公司、會員、基金、債券、行情、板塊、指數等各類與證券市場相關的信息。系統投入使用后,對內改善了交易所信息分析、統計報告的工作流程,增強了市場監管的力度,對外也提高了對整個證券市場的信息服務水平。